《空城计:虚虚实实的心理战》
空城计的由来:空城计为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中的第三事,渲染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九五回。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却沉着冷静,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城中有埋伏,引兵退去。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
历史上的空城计案例: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三国时期,诸葛亮妙施空城计更是名闻天下。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 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司马懿引大军 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在城中无兵御敌的情况下,故作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操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空城计的关键与原理: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即“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充分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情节:《三国演义》(94 年版)第七十一集:空城退敌。马谡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得知后,安排好大军撤退事宜,自己到西城县搬运粮草。此时,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杀奔西城,城中只有文官和两千多士兵,且一半去运粮草。诸葛亮命军士速将城上旌旗隐蔽,城门大开,几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他端坐城楼,神情自若,安闲抚琴,司马懿见状大疑,怕中埋伏,不敢冒进,毅然下令:“火速撤兵!”诸葛亮化险为夷,赵云断后,护大军安全撤离,未折一兵一骑。马谡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挥泪将马谡斩首,自贬三级。诸葛亮回到汉中,励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
空城计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