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相关内容
一、作者与创作
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但并非原创,而是将民间三国故事,依据正史等进行编撰,融入自己思想观念,创作了这部章回体小说。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1330 年-1400 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其主要作品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也存世。
二、内容概述
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及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塑造了一群三国英雄人物,如刘备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刘备是中心人物,也是“仁”的体现者,作品通过大量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其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深的性格特点,更渲染了其宽厚仁义。
三、人物生平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 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张士诚幕府作宾,次年建议张士诚打败朱元璋部下康茂才进攻,后张士诚弟弟兵败被元俘虏而投降,降元后贪图享乐,至正二十三年再次称王,罗贯中等幕僚建议暂缓称王未被采纳,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信心返回老家。
路上遇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逝世、继母改嫁,便决定不去老家,在河阳山遇到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拜其为师并帮助抄写书稿,后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施耐庵指点。
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 年),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他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因《水浒传》被朱元璋禁锢,他赶往金陵找施耐庵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一年多后施耐庵出狱,他雇船送施耐庵回兴化,途中施耐庵染病,他陪伴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他帮忙料理丧事后带《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无果后到杭州暂居,在此整理修改《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在此完成,同时改定《三国演义》,病逝于杭州。
四、作品特色
描写战争:
战争多样化,有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如水淹七军;攻战、守战;伏击战、偷袭战;阵地战、游击战;主将比试、两军混战等。
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为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为立足并振兴汉室。
战争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智能,能否采纳部下善计良策、正确判断敌情、客观分辨忠奸、冷静处事,大小战争胜负都与斗智用计相关。
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经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塑造人物性格形象。
结构艺术:
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兴亡史分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三个阶段,其间穿插三国纷争,带出各种战争和文臣武将奇谋险计,形成完整大故事,传统章回小说结构回合前后呼应,分散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统一小说系统。
语言特色:
采用浅近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