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缘由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主要情节发展
1.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不久被镇压,在镇压过程中,豪强并立,各不相让,为地盘而互相开战。
2. 汉灵帝死后政局动荡: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独揽大权,不甘人下的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被董卓赶出国都,董卓废刘辩而改立汉献帝刘协。
3. 王允巧施连环计:司徒王允为了国家安危,想出“连环计”,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联络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董卓部下拥兵起事杀死王允及其同僚,随后全国大乱,各地军阀割据混战。
4. 魏蜀吴三国崛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献帝迁都许昌,先后歼灭袁绍、袁术、张鲁等部,统一北方。
孙坚打下江东基业:孙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打下天地,攻取江东六郡六十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掌权,势力日强。
刘备暂居荆州:刘备先依曹操,后奔荆州刘表,在南阳卧龙岗,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连败曹军,暂守一方。
5. 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不久曹操大举南下,取荆州,意图统一天下。经诸葛亮游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领兵占领四川,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6. 三国后期战事纷争
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从而麻痹大意,被孙权乘机端了老巢,败死麦城。
夷陵之战刘备病逝:曹操得到关羽人头,惊吓而病,由病而死。曹丕废汉自立,国号称魏。刘备乘机继汉正统,建立蜀汉政权,领兵下长江,欲为关羽复仇。孙权大将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将刘备气死于白帝城。
蜀国日渐衰亡:刘禅继任蜀汉皇帝,诸葛亮内外操劳。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愿望,诸葛亮联吴伐曹,七擒孟获、平定南疆,又六出祁山,竭尽心力,终未成功,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姜维继任他的职位,九伐中原而未遂。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蜀国日渐衰叮。
三国归晋:在北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立晋国。司马昭派兵攻占四川,杀死姜维,后主投降,蜀国灭亡。晋军顺流东下,消灭了残暴的孙皓当权的东吴,三国从此归晋。
三、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
1. 众多鲜明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2. 艺术成就多方面:《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相关文化元素
1. 开篇词与“三绝”: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2. 著名战役与故事: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岐山等战争故事,以及舌战群儒、秦宓难张温等斗智斗才的外交故事,还有关羽单刀赴会等斗志斗勇故事等。
3. 成语典故与人物: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前后出师表等;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还有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