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梗概及要点
一、袁术称帝与各方战事
袁术在淮南称帝,听闻吕布与曹操交好后,领军征徐州,却被吕布打败,无奈向孙策求救,却遭孙策斥责。
曹操称赞刘备斩杀纵兵掠民的杨奉和韩暹,视为为国除害,随后又到徐州安抚吕布。
曹操联合刘备、吕布一同攻袁术,最终攻破寿春。
二、曹操后续行动及事件
曹操回许都后又讨伐张绣,途中麦熟,因马践麦田而割发代首,展现出严明的军纪。
张绣不敌曹操,退守城内,曹操欲用声东击西之计,却被贾诩识破。
三、刘备与庞统入川
张松原本打算作为刘备进入四川的内应,计划泄露后遭杀害,刘璋因此封闭道路抵御刘备。
刘备留下诸葛亮坐镇荆州,自己与庞统率领大军向西川进发,一路攻无不克。
庞统在落凤坡遭遇不幸,刘备紧急调遣诸葛亮入川,张飞在巴城招降老将严颜,增强了刘备军实力。
诸葛亮率军攻占雒城,控制了西川大部,但刘璋未放弃抵抗,向张鲁求援,张鲁派遣马超攻打葭萌关,新的战役即将展开。
四、其他相关人物与典故
“一手包办”:出自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形容做事独揽。
“一举两得”:源自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意为做一件事能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一臂之力”: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指帮助他人的力量。
“七步成诗”:来自世说新语文学,讲述曹植七步之内作诗的故事。
“三顾茅庐”: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提及,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下笔成章”: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形容人文采出众,下笔便能成文。
“不出所料”: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指事情的发展如事先所料。
“不由分说”:源自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形容人不容分辩就采取行动。
“不知所云”: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形容人说话让人听不懂。
“不容偏废”:出自三国志蜀志魏延传,指不偏袒任何一方,都要重视。
“乘虚而入”:出自魏志袁绍传,指趁对方空虚而进入。
“五内如焚”:出自蔡琰悲愤诗,形容内心极度焦虑。
“人生如寄”:魏文帝善哉行中提到,表达人生短暂如寄居。
“仰人鼻息”:后汉书袁绍传中出现,形容依赖他人生活。
“伯仲之间”:曹丕典论中提及,指两人水平差不多。
“位极人臣”:吴志孙綝传中记载,指人达到极高的官位。
“作奸犯科”: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提到,指做违法乱纪的事。
“偃旗息鼓”: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中记载,指军队隐蔽行动。
“出言不逊”: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里的描述,指人说话不客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说法,概括历史发展规律。
“初出茅庐”:三国演义所载,形容人初入社会经验不足。
“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指人变化大,令人刮目相看。
“危在旦夕”: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出现,形容危险迫在眉睫。
“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提到,指国家面临危急的时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人野心明显,人人皆知。
“名不虚传”: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中提到,指名声与实际相符。
“同符合契”: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中记载,指彼此意见一致。
“才高八斗”:南史谢灵运传中提及,形容人才华极高。
“手不释卷”:曹丕自叙中提到,形容人勤奋好学。
“指日可待”: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指事情很快可以实现。
“探囊取物”: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描述,形容做事容易。
“文思泉涌”:文选曹植王仲宣诔中提到,形容人文思敏捷。
“旦夕之危”:三国志蜀志孟光传中出现,指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月明星稀”:文选魏武帝短歌行中提到,描绘夜晚的景象。
“土崩鱼烂”:陈琳?与魏文帝书里的说法,形容国家或团体的崩溃。
“如入无人之境”:三国演义第七回中描述,形容人行动自如,无人阻挡。
“如鱼得水”: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形容人得到合适的环境或人。
“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指过分看轻自己。
“孑然一生”:三国志吴志陆瑁传中出现,形容孤独一人。
“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中提到,表达人生感慨。
“屈指可数”:三国志魏志张合传中提到,形容数量少。
“周郎顾曲”: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记载,形容人精通音乐。
“呼风唤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提到,形容人有非凡的能力。
“品头论足”: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中出现,指对人或事物胡乱议论。
“回肠荡气”:魏文帝大墙上蒿行中提到,形容音乐或文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