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详解
一、三十六计概述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依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三十六计具体内容
1. 胜战计(第一套)
瞒天过海: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欺骗和谎言,何种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围攻魏国都城以解救赵国,借指用包超敌人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对付远道来的疲劳敌人。
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时抢东西,现指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表面声言攻打东面,实际攻打西面,是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战术。
2. 敌战计(第二套)
无中生有: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对别人危难不予援救而看热闹。
笑里藏刀:外表和气内心阴险。
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牵羊,不费劲乘便得东西,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 攻战计(第三套)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藏在草里的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使对方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尸体复活,现比喻已死亡或没落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为便于行事引诱人离开原来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为进一步控制先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粗浅意见引出别人高明见解,是谦虚话。
擒贼擒王:作战先擒拿主要敌手,做事抓关键。
4. 混战计(第四套)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幼早的壳,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进攻邻近国家,是秦国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侵占该国(或该路),虢是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5. 并战计(第五套)
偷梁换柱: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借题发挥指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或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口气说话,在一定场合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 败战计(第六套)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缺乏兵备时故意示意人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惊退敌军,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利于我,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骗取对方信任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离间吕布和董卓,致使吕布杀董卓,后用以指此计策。
走为上计:战争中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形势不利没成功希望时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三、《三国演义》著名计谋故事
1. 美人计
司徒王允为除董卓,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王允恩德,决心牺牲自己为民除害。王允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第二天宴会上又送给董卓,告知吕布是董卓先把貂蝉接回府要办喜事,吕布打听后得知董卓已据貂蝉为己有,一时没了主意。后吕布与貂蝉私自约会,貂蝉按王允之计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最后吕布杀了董卓。
2. 反间计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人物,九江人。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的说客企图劝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蒋干盗走假的张、蔡二人“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二人,后蒋干自以为立功却成为笑柄。赤壁之战结束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基础,曹操失败虽有诸多原因,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
3. 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并战计·上屋抽梯
在古代兵法中,上屋抽梯是一计精妙战术,源自东汉末年刘琦与诸葛亮的智斗。刘琦身处险境,巧妙利用人性弱点,假之以便,诱诸葛亮上楼,暗中拆去楼梯,即“上屋”,意在逼迫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同时切断其退路,确保他的安全,这就是“抽梯”策略。在军事运用上,此计关键在于通过小利诱惑让敌人主动踏入预设陷阱,然后在他们毫无防备之际切断援兵形成围歼之势,需要极高智谋和策略,孙子兵法对此计也有深刻阐述,《孙子·九地篇》中提到“去梯”,即在决战中不留退路,迫使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与“上屋抽梯”精神异曲同工,历史上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而战都是此计的生动实践,上屋抽梯这一计策是智谋与勇气的结合,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巧妙利用环境诱敌深入进而掌控局势达到战略目标,在现代商业竞争或战略决策中同样适用,只是形式和手段更为多元,但核心的诱敌、断后和决策决断力始终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