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历史风云与英雄传奇
一、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乃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世,明末清初,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二、故事梗概
描写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线,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及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晋。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部分。
在东汉末年,皇帝昏聩,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遂爆发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中,一代枭雄与英雄竞相涌现。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董卓因救驾有功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为汉献帝,生性残暴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后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
此后,袁绍欲谋孙坚手中传国玉玺,孙坚遭荆州刘表袭击结怨,后进攻荆州时死于战中。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争斗,爆发界桥之战。曹操广招贤才,刘备扩充实力,群雄逐鹿中原雏形初成。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除去吕布、袁术等人,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一统北方。江东孙策苦心经营称霸江东,孙策亡后孙权继业,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积聚实力。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投奔荆州刘表,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辅佐。
曹操统一北方后南征,刘表亡故,次子刘琮投降,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赤壁大战后,刘备、孙权互争荆州,周瑜设谋欲扣刘备换荆州,却屡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呕血而亡。
周瑜死后,曹军与吴军交战,曹操平定西凉马超、韩遂后进爵魏公、魏王,刘备打败刘璋夺取西川,自封汉中王,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退守麦城被擒杀。曹丕篡汉称魏帝,刘备在益州称帝,孙权坐镇江东,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称帝后的刘备执意东征吴国,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至白帝城病倒并托孤。曹丕趁机联合东吴等进攻蜀国,诸葛亮七擒七纵平定南蛮孟获之乱。曹丕病逝,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收服姜维并传授所学,最终因操劳过度病逝,姜维图谋复国亦自刎。东吴孙权死后内乱不止,孙亮被废,孙休继位夺回大权,魏国司马氏逐渐掌权,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国最终也被西晋所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战乱至此终结,西晋开创大一统局面。
三、文学成就
1. 军事政治描写: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次战争特点,注意描写不同战略战术运用及主观能动性发挥,如官渡、赤壁、彝陵之战等,写法随战争特点变化,兼写其他活动,使战争描写有张有弛。
2. 人物塑造: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尖锐矛盾中,通过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四、著名地点
1. 当阳桥:刘备军队长坂坡之战,赵云单骑救主之地。
2. 新野:诸葛亮初辅佐刘备所在地,早期根据地。
3. 赤壁:周瑜和诸葛亮联手用火攻大败曹操之地。
4. 樊城:关羽水淹七军展现军事才能之地。
5. 麦城:关羽被孙权围困被杀之地。
6. 街亭:马谡失守致蜀汉北伐失败之地。
7. 华容道:曹操赤壁战败后逃至此被关羽所阻之地。
8. 幽州、徐州、扬州、曲阿、许昌、庐江:三国重要城池或地区,多次提及。
9. 落凤坡:张飞在此地被暗杀。
10. 西川: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之地。
11. 安定:在小说中受各方关注之地。
12. 夷陵: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地,试图报赤壁之仇却失败。这些地点构成《三国演义》地理背景,为故事发展提供舞台。